來源:電商頭條 老電
大量快遞網點在閑魚上轉讓
快遞這個市場,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。
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,今年1-5月,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63.9億元,同比增長12.2%。其中,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496.8億元,同比增長12.3%。
截至6月24日,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,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了172天,比2022年提前了34天。

與行業整體增長速度相契合的,是快遞巨頭們的加速擴張與行業競爭。
最近一段時間以來,菜鳥、極兔、順豐,紛紛傳出上市的消息。京東物流也接連調整組織架構,更換了新一任的CEO?此频驼{的三通一達,也在悄悄通過各種方案提升服務質量。
整體來看,快遞行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但是在平臺巨頭之間的競爭背后,作為最直接承受行業競爭壓力的快遞網點和快遞員們,卻是另一種境況。
今年年初,網傳韻達快遞倒閉2400多個網點,多地派送不及時的消息甚囂塵上。有大量網友反映韻達快遞在未收到貨的情況下顯示已被簽收。隨后韻達官方否認了這一消息,表示“客服不受理”、“營收不盈利”、“公司要倒閉”皆為不實謠言。
我們在閑魚等平臺看到,當下就出現了不少一級、二級網點轉讓的情況,轉讓金額可高達數百萬元。從地域分布來看,全國各省基本上都有,而且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到縣城都有分布。
比如一個位于廣州的韻達快遞承包區,日派件量在500左右,轉讓金額為2萬元。

眾所周知,快遞行業分為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。
像是順豐、京東物流,就是快遞直營模式的代表,這類企業的快遞員待遇較好,有五險,有加班費。
而在加盟模式中,快遞員和快遞網點的經營情況,則相對較差。我們熟悉的三通一達、極兔速遞就是加盟模式的代表。
我們發現,在閑魚等平臺發布轉讓信息的不止有一級加盟網點,還有二級網點,乃至小區內的驛站等諸多形態。
相較于一線的快遞員,快遞網點的老板不僅承擔著派件的壓力,還兼具網點投資、人力管理、處理投訴、水電物料等多項任務。

有快遞站老板三個月,就虧損了30萬。他們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。
投資一個快遞網點,押金需要近20萬元,加盟費則為約10萬元,再加上轉讓費、房租、設備物料投入,前期投入就達到70萬元。
正式運營的時候,營收的主要來源是派件收入,和數量無法保證的代寄件業務。在一件一塊多的配送費用中,快遞員要拿走0.9元左右的派費,網點最終只能拿到0.3-0.5元的費用。
幾毛一件的快件,和四處都是開支的網點經營交織在一起,快遞網點的生意就像是小學數學題中那個一邊放水,一邊進水的游泳池一般。
在單一的營收來源之下,池子里的水位線,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淺。
快遞網點的生意不好做了
一邊是行業整體營收,整體業務量的持續攀升,另一邊卻是快遞網點和快遞員的賺錢壓力。
這其實是一個很吊詭的情況,為什么加盟干快遞這個生意,越來越難賺錢了呢?
綜合市場競爭和網點轉讓老板的評論,我們發現原因其實錯綜復雜。
首先最關鍵的原因是快遞公司之間的行業競爭。
一方面,快遞網點的數量逐漸走高,分布區域變得越發密集;另一方面,低價戰,使得派費收入走低。

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,2022年快遞服務營業網點23.1萬,但在2007年,快遞營業網點僅4.7萬。
尤其在加盟制快遞全國擴張的壓力之下,快遞公司在快遞運力,末端網點等方面投入巨大,使得市場上出現階段性的產能過剩。
同時快遞行業迅速變化的競爭態勢,也使得一些過剩的網點面臨被合并、被優化的局面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