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餐飲老板內參 王盼、張心笛
餐飲行業,《消失的她》。
上半年,又一批餐企“陣亡”了
進入7月,2023年已過半,你的餐廳還好嗎?
也許你是幸運的,但遺憾的是,有一批曾與我們并肩作戰的隊友,“陣亡”了。
他們中間,有剛冒頭的“新生代”網紅隊友,也有服役多年的“老字號”長紅隊友,更不乏“背景深厚”、“自帶流量”的話題明星隊友與高科技隊友...
比如,港式甜品許留山早在2021年末就關閉了香港最后一家店,因門店欠租被告上法庭,但各地門店又“扛”了幾年,今年上半年迎來集中關店,發出最后的告別;同樣在2021年開始走下坡路的明星餐飲賢合莊,今年起接連關閉了北上廣地區全部門店,頂峰時期的800家門店,如今僅存200家。
接棒明星餐飲的熱度,成為新一代頂流,2022年高舉高打、排場給足的新中式烘焙,品類下的多家品牌今年也走入了末路,比如虎頭局不斷被爆倒閉、欠薪2億元,最終成為了“虎年限定”。
還有一些“老網紅”,比如成立于2015年、被網友稱為“十次路過、九次排隊”的牛角村,也走上了關店破產欠債的“爆雷”之路。

這些“消失”的餐廳
暗含了哪些殘酷的行業真相?
這些曾有著“無敵光環”的品牌——龍頭、標桿、獨角獸、估值百億、單店流水百萬、排隊7小時...竟一一敗退?赐瓯砀,是否感覺格外唏噓?
事實上,今年上半年,餐飲人處在新周期、新時代以及新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環境下。很多老板最強烈的感受就是“內卷”,這其中包含幾個層面——消費能力的下降,營收能力的下滑,競爭維度的升級。
深扒上半年“消失的餐廳”,會發現不少殘酷的行業真相:
1、老牌餐飲沒迎來“回暖”。從表格中可見,上半年消失的餐廳,平均成立時間都不算短,算是“已經歷過餐飲周期”的老牌們,卻難敵時代變遷,終究成為了時代的眼淚。
老牌餐飲為什么“支棱不起來”了?
一方面,是自身經營確實出現了問題,比如牛角村深陷“虛假宣傳”的困局,去年甚至因此被市場監管局處以警告罰款,虛假宣傳包括門店數量、進口設備、進口食材等。而到了2022年,牛角村對加盟店欠款達到數百萬元,多家門店不接受儲值卡用戶,也不再從總部批發牛角包面團,實際已獨立運營;
另一方面,面對市場激烈的內卷、新品牌的入局,一些“流量型”品牌明顯后勁不足。這一點,許留山就是典型代表,港式甜品面臨更強勢的品類跨賽道“搶奪”,稀缺性正被打破;
第三,消費力疲軟,一些原本價格就不便宜的老牌餐飲,迎來了“極致性價比”的沖擊。
2、成本之殤。昂司蛋糕是全球最大的蛋糕店,曾經以“裝修投資1億元”在業內著名,選址也在深圳的“頂級鋪面”海岸城商圈,年租金約3000萬。然而,高昂的成本,在這個時代下顯得格格不入,當大家都在“收縮”戰略時,這種財大氣粗的土豪式經營,終究難以支撐門店的良性運營;牛角村也面臨同樣的困局,三年疫情反復,當初的“體驗空間”也成為房租成本的巨大負擔。
今天主打性價比的環境下,效率是所有連鎖品牌的終極賽場。想打“價格戰”,如果沒有很高的供應鏈效率、門店運營效率和人效、坪效支撐,很容易出局。
3、明星網紅店的“時代式終結”。說到明星餐飲,賢合莊難逃話題。前陣子,顯示廣州門店被爆出全部門店悉數關閉,隨后北京門店也被爆出全部“陣亡”,就連“源頭”福州、“總部”成都、“大本營”上海,也再無蹤跡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