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電商報Pro 李松月
B站成立交易生態中心,電商地位再提升
近日,B站發布內部郵件,宣布將整合多個團隊,成立新的一級部門“交易生態中心”,進一步加強公司在商業化交易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,滿足用戶和UP主的商業需求。
此外,原“電商事業部”更名為“會員購事業部”,繼續專注ACG(動畫、漫畫、游戲)人群的二次元衍生品需求。
從這兩項變動來看,B站電商的方向似乎變得更“基礎”,也更“垂直”。B站試圖從平臺生態的最底層重新開始,以更符合平臺氛圍的ACG內容為核心,推進平臺的消費心智和消費氛圍建設。
有B站內部人士透露,公司意識到有大量用戶的消費需求在B站長期無法得到滿足,因此需要加快消費場景和交易心智等方面的建設,以使其與市場和用戶的消費習慣接軌。
而B站開始重注電商的理由也很簡單。
一方面,前不久一場出圈的直播帶貨,讓B站看到了平臺用戶的消費能力。
6月10日,B站頭部UP主“寶劍嫂”(446W粉絲)與男友“雨哥到處跑”(333W粉絲)開啟了首場直播帶貨。戰報顯示,當天直播持續7小時,最多同時在線55000人,累計直播觀看人次達220萬,總成交單量超過25萬單,成交額達到2800萬元。
另一方面,盈利壓力巨大的B站,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。
B站最新財報顯示,其主要收入來自移動游戲、增值服務(包括直播和會員)、廣告、IP衍生品及其它(電商及其它)。從財報數據不難看出,這四項收入都存在增長趨緩甚至負增長的情況。

(截自B站2023Q1財報)
其中,游戲收入同比、環比均出現下降,主要是受客觀環境因素影響;直播和會員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,同比增長放緩,環比負增長;廣告收入由于B站對貼片廣告的抗拒,增長也開始陷入瓶頸。
至于電商業務,雖然表現平平,且季節性波動明顯,但相對而言有著更高的增長空間。從電商下手,驅動電商收入和廣告收入的雙增長,是目前B站破局的關鍵。
“電商開環”的路,不好走
從B站這次的組織架構調整來看,它也發現了平臺電商生態的漏洞,準備回過頭來先打好基礎。
回顧過去幾年的B站電商,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發展邏輯的“割裂感”。
2017年,B站開始布局電商業務“會員購”,專門售賣ACG相關產品,比如手辦、周邊、演出門票等等。如果按照這一步走下去,B站顯然會成為一個側重社區屬性的垂直電商平臺。
但是次年,B站學習抖音快手,為UP主們上線了帶貨功能。當時開通這一功能的UP主,其主頁會出現“商品”欄目,類似抖音快手的“櫥窗”。

不同之處在于,UP主只能在“商品”中添加商品鏈接,用戶點擊后會跳轉站外交易,UP則獲得相應傭金。
彼時參與該功能測試的UP主,其帶貨品類卻集中于服飾、化妝品、零食等。相比B站自己的“會員購”,UP主的帶貨顯然走上了另一條道路。
對此,B站曾表示,開放這項功能是為了幫助UP主獲得更多收入,平臺不參與進貨、運營、運輸等環節,也不會從相應的收益中收取分成。
也是在這一年,B站推出“懸賞計劃”,先后與淘寶、京東等平臺達成合作。符合條件的UP主可在視頻內添加廣告前置、內容相關、創意相關等類型的商品,用戶在點擊鏈接后可以跳轉完成下單。
據了解,B站自身也會參與“懸賞計劃”的分成,一般會跟個人UP主五五分成,有合作關系的MCN則只抽成40%。
到這一步,B站的電商思路還是側重于提供廣告性質的商品外鏈。無論是平臺還是創作者,都未深度參與到電商銷售環節當中,只是多了一個比較“隨緣”的創收渠道。
直到2021年底,B站正式開始測試直播電商,少部分UP主參與了直播帶貨功能的內測。2022年第二季度,B站進一步擴大測試范圍,邀請了1500名UP主參與測試。到如今,粉絲量≥1000的UP主均可開通“懸賞帶貨”和“直播帶貨”功能。
去年8月,B站上線“選品廣場”,優先招商食品飲料、居家日用、個護家清、數碼家電、美妝護膚、潮流服飾、鞋靴箱包、運動戶外等商品。
就和抖音精選聯盟一樣,B站的選品廣場主要是為想做電商的UP主提供優質貨源。從招商品類也能看出,B站依舊試圖跟自營的“會員購”進行一個區分和互補。
然而,自營ACG相關商品、為UP主開放其它品類外鏈的電商策略,對于平臺整體的發展其實并非好事。在未形成電商閉環之前,平臺的消費氛圍很難得到有效提升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